在“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新時代語境下,海歸群體正成為國家“投資于人”的重要載體。如果將留學視為一項教育投資,其賦予海歸的則是國際化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視野。縱觀新中國發展歷程,海歸的創新創業基因始終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如今,新一代海歸更是延續創新創業傳統,將全球化知識轉化為在地生產力,將這場教育投資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最終服務于國家富強、民生改善。
從“歸國弄潮”到“創新策源”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儼然一張白紙。百廢待興之際,新中國迎來了一批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科研工作者。
青海湖畔金銀灘,平均海拔3200米,最低氣溫零下30攝氏度。“兩彈一星”元勛在這里書寫下科學傳奇。23人中有21人擁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有人放棄了優渥條件,有人沖破了重重封鎖,更有人用生命守護了國家利器。他們用以命相搏的奮斗精神,讓中國在最短時間內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融于他們血脈中的“留學報國”基因,也自此激勵著一代代留學人員。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海歸的舞臺也從科教領域向其他領域不斷拓展。
90年代開始,依托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硅谷經驗,海歸在金融、IT和第三產業領域開疆拓土。2007年,每10個創業者中就有1.1個海歸。他們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做產品研發、搞實業、辦律所,他們書寫下諸多“中國第一”。從1978年留學回國人數僅以數百人計,到2009年回國人數已突破10萬人。持續走高的人才回流態勢,也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刷新著“中國速度”。
當互聯網的大潮沖出了新賽道,無數海歸創業者帶著夢想入場。
李彥宏的百度、張朝陽的搜狐、田溯寧的亞信、沈南鵬的攜程……他們的名字寫成了近一半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史。時至今日,他們中的很多人仍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中堅力量。
當留學現象愈發普遍,海歸的創業“劇本”也不再局限于“精英敘事”的單一路徑。
2012年,留學丹麥的赫暢憑借回國后積累的互聯網營銷經驗創立“黃太吉”煎餅店;2017年,在美國匹茲堡博恩特帕克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潘偉將新經營理念引入故鄉,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體驗式農業轉型發展。
運用品牌塑造與互聯網思維,他們讓傳統行業煥發新生,也給服務業和田間地頭的“游戲規則”注入了國際化基因。
國家對于創新創業的鼓勵與支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歸國創業。據《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24》,留學回國人員中超半數有過創業經歷。近4年,創業熱門行業為金融業、教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且其創業單位多為小型企業。
與上一代海歸相比,今天的海歸在創新創業中,面對的是一個更復雜、更激烈的競技場。技術壁壘、資本角逐、產業變革,每一項挑戰都在考驗他們的韌性與智慧。即便如此,他們仍奮力闖入科研“無人區”,成為突破“卡脖子”難題的攻堅主力。
“我堅信,在全球智能駕駛蓬勃發展的氛圍中,4D成像雷達技術的發展必將加速智能駕駛落地。而我有足夠的信心,這項完全擁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將出自中國。”李旭陽在德國深耕13年后選擇歸國創業,如今正帶領賽恩領動團隊攻堅這一前沿技術。他曾問過自己:創業路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顆讓中國成為全球技術起點的決心。”他的答案,某種程度上映射了新一代海歸的共同信念——不再僅僅滿足于技術引進,而是推動中國成為全球創新的策源地。
從“人的全球化”到“生產力的在地化”
《2025全球青年科技創新發展報告》顯示,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具備跨界能力、創新思維和全球視野的“新質人才”,正成為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進程中的核心力量。
2015年,余凱離開百度創立地平線。這位畢業于德國慕尼黑大學、曾在美國NEC研究院擔任部門主管的創業者,要為未來無處不在的機器人打造操作系統和底層芯片。彼時,英偉達尚未廣為人知,但作為最早使用GPU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探路者,余凱深知英偉達在數據中心領域已處于霸主地位。為此,他選擇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避開數據中心主戰場,聚焦數據終端創新,研發低功耗、高性能的深度學習芯片。
十年磨一劍,如今,地平線已成為中國自動駕駛芯片市場的領跑者。去年,中國每3輛智能駕駛新車中,就有1輛搭載的是地平線芯片。
地平線的崛起,折射出的是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成熟,更是海歸群體將“人的全球化”轉化為“生產力的在地化”的生動實踐。留學回國人員如同一座座橋梁,架設在全球化的知識網絡與本土創新需求之間,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余凱直言,今天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價值重估,實則是過去10年以來中國企業技術積累的必然結果。
如今,海歸群體正以既能理解國際技術語言又能解碼本土產業密碼的獨特優勢,催生出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硬科技領域的變革浪潮。以北京為例,《北京歸國留學人員藍皮書》顯示,北京歸國留學人員就業群體中,60%以上投身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綠色能源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創業群體中這一比例更攀升至80%。2024年,在北京的115家獨角獸企業中,有37家企業的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有留學經歷,占比32.2%。
從技術出發,用市場淬煉,是海歸科技創業者成長的必經之路。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多位海歸創業者分享了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轉型陣痛。
北京格靈深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勇的創業經歷頗具代表性,創業初期他曾執著于技術理想,而忽視市場需求,最終導致創業項目頻頻折戟——或誤判行業痛點,或低估銷售門檻。現在,他更強調“從行業痛點倒推創新”。
“找到釘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行業把釘子釘進去。”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鑫用“找釘子”與“釘釘子”的比喻生動道出了技術落地的真諦。他們用時3年才將柔性末端執行器技術真正融入保溫杯制造領域,成為生產線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然,硬幣總有另一面。北京吉奧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段然的創業歷程更像是一場“雙向奔赴”。“用新興技術、裝備智能化突破農業生產數量與質量問題是剛需,所以我們尋找起來很簡單,需求就是我們的動力。”用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重構農業生產邏輯,段然帶領團隊有效解決了“菜籃子”問題。
事實上,這些思維方式的轉變正是生產力在地化的關鍵——技術必須扎根于產業場景。海歸創業者用實踐表明,只有將技術“勢能”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動能”,才能真正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何以叩響新質生產力之門
當然,從“人的全球化”到“生產力的在地化”面臨多重挑戰。如硬科技領域的長研發周期與資本短期回報訴求存在矛盾,需要更多“耐心資本”的支持;從技術思維向商業思維的轉變、從科學家向企業家的轉型仍需制度護航。
2020年,由海歸創業團隊創立的智塑健康科技(嘉興)有限公司(簡稱“智塑健康”)落地浙江桐鄉。這一決定,是創始團隊對全國多地營商環境考察后的選擇。
產業契合度與政策執行力是核心考量。智塑健康聯合創始人兼CSO孫陸介紹,作為創新醫療器械研發企業,桐鄉重點打造的先進制造、新材料、醫療健康三大支柱產業,恰好形成覆蓋其研發需求的完整產業鏈條。更關鍵的是,長三角地區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為企業的快速落地及拓展商業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孫陸說,落地桐鄉后,團隊3位創始人先后獲評為國家級人才和嘉興市創業領軍人才,“這都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國家對海歸人才、高精尖技術人才及團隊的高度重視。”
桐鄉的企業培育生態同樣具有吸引力。“我們觀察到本地已培育出多家上市公司,這種持續孵化能力說明地方政府有很多工作是做對了。”智塑健康創始人兼CEO張靖直言,這里政企深度協同的營商環境令其印象深刻,政府部門會主動與企業探討優化方案,為企業發展提供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創業環境。
與傳統企業不同,科創企業需要更強的研發能力、更長的產業鏈條,還要應對長周期研發帶來的各類風險挑戰,這使得股權融資和風險投資成為其持續發展的關鍵。2025年浙江省兩會期間,孫陸作為浙江省人大代表聚焦科創融資痛點提交議案,建議通過引入風險補償機制和盡職免責機制,讓以國資LP為主的股權投資基金,能夠更敢投、更早投項目。
事實上,面對科創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題,各地政府正積極探索破題之道。2024年9月,珠海新質生產力基金正式發布,基金期限長達20年;2025年2月,福建省專精特新母基金啟動設立;同月,北京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5月,桐鄉發布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政,提出強化科技金融支撐保障。當下,“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正成為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硬支撐”。
硬科技創業的另一大挑戰,是科學家向企業家的思維轉型。
“科學家只對核心技術的成敗負責,企業家則要對企業最終的成敗負責,而后者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曾經的經驗教訓讓趙勇感觸頗深。
近年來,隨著創新生態和創新資源的深層次變化,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和年輕學者投身創業浪潮,成為企業的聯合創始人。雖然創投企業對這些技術領軍者青睞有加,但其中也不乏擔憂:科學家團隊能否成功跨越商業化鴻溝?同樣是研發,學術思維可能是“性能最優”,而商業思維則要求“成本可控、可量產”。這些擅長從“0”到“1”的科學家,是否具備從“1”到“100”的商業思維?
“創業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還要成為一個優秀的CEO。”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校友、資深投資人劉楠認為,培育創業科學家的關鍵在于幫助他們突破自身認知的壁壘,系統理解自身項目與市場環境的關聯,將前沿創新轉化為可執行的商業路徑。優秀的企業家要具備“化繁為簡”的能力,這恰是許多科研出身的創業者需要補足的關鍵課。
同樣,從科學家向企業家轉型還需要制度層面的系統性支持,包括建立科技企業家培養體系、完善創業導師機制、搭建產學研轉化平臺等。此前,北京推出“服務科學家創業CEO特訓班”,助力科創企業培育懂技術、會管理、受認可的CEO。目前,更多針對性解決方案已在全國多地探索。相信這類創新舉措將持續完善多維度支撐網絡,讓科研人員的創新勢能真正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能,實現從實驗室技術到市場價值的跨越。(本刊記者 季昕)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